行動,為了健康的水循環
據媒體報道,2009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對某中原城市市區范圍內開展了不少于500個地下水水樣水質狀況調查。調查組共調查自備井685眼,采集水樣636個,結果令人擔憂。尤其是水質安全狀況令人擔憂:通過對636個自備井水樣的分析檢測,合格樣品283個,合格率僅為44.5%,其中菌落總數最高超標100多倍,渾濁度、鐵、錳等項目最高超標30多倍。
直接影響水質的是地下水環境。地下水環境是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地下水環境不僅是地下水水質優良的保證,也是整個水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更是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的戰略方向。保護健康的水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一個流域的地面降水,一部分滲入地下,進而形成地下徑流,一部分蒸發到大氣中,相當部分在地表面形成徑流,徑流遵循地勢、地形從高向低流去,在本流域內匯成小溪、大河最終注入大海。在流域內上游城市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由本地區上游河段取水來供給,使用后絕大多數再排入其下游河段。下游城市的用水也同樣在該區域的上游河段取水,用后再排入同一流域的更下游河段。在同一流域內取水和排水是一個往復多次的水利用循環。流域越大,城鎮越多,循環次數越多。
同樣,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一切排泄物、廢棄物質,包括城市生活、生產污水,汽車尾氣,采暖與工廠燃氣,田野殘留化肥、農藥等等幾乎都通過降雨徑流,經人工排水系統匯入江河,所以,水利用循環的水質對流域生態和水環境影響深刻。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杰認為,達成水健康循環的社會基礎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增進社會對水與人類關系的了解,培育珍惜水的意識,養成節制用水習慣。從而取得群眾對保護水環境和恢復水環境的理解和協力,培育良好的水文化。二是在國土管理上,在城市總體規劃上要引入循環的概念。在每個流域內,都要將河流、流域及社會視為一體,統籌考慮水的循環利用規劃。三是在每個流域內都要確保環境用水量,規范社會取水量,保護水流空間,維持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良好的水流空間和秀麗的兩岸風光。四是每個城鎮都要有完備的水循環系統。既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又要有污水收集、處理、深度凈化、有效利用與排除系統。污水處理程度應按下游水體功能要求而定。
通過努力,讓我們欣喜的事例越來越多。比如,從2003年開始,山東省濟南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試點城市”后,實現了地下水采補平衡,保證泉群長年噴涌。改變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帶來地下水超量開采,導致泉群長時間停涌、水生態環境惡化等狀況。
然而,無節制的開發利用地下水、浪費水資源、隨意排放污水等現象仍客觀存在,地下水環境的健康狀況仍然堪憂。當前國家針對流域健康水循環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很多城市也針對水環境健康以及地下水等問題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但是針對地下水環境健康的研究和行動,我們才剛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