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10年 水利年均投入比去年高出一倍
有話要說
土地出讓收益的10%、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兩條“硬杠子”,使人感到了1號文件的“含金量”。
水利事業發展靠什么?最根本的是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涉及財政、投資、金融、稅收、土地、價格等諸多領域,明確提出要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各級財政對水利的投入要明顯提高,同時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這些無疑將對四川水利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有了新政策、新舉措,四川水利,將有質的飛躍。
基層連線
蒼溪陵江鎮鳳凰村:“這是一個好消息”
2月20日,蒼溪縣陵江鎮鳳凰村,山平塘和渠道整治工地一片繁忙。
村支部書記周瑜良告訴記者,該村是2010年度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村,中央、省、縣三級財政在該村安排項目資金300萬元。全村共36口山平塘,這次整治23口,還要整治20多公里渠道。這些工程要在2月底前完工。
鳳凰村山高坡,十年九旱。每逢干旱年景,群眾吃水都成問題,要靠政府派運水車來保障,柑橘就大量減產。“對我們村來說,水就是命根子哦。”周瑜良說。
為了生存和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該村群眾花了4年時間,打出一座容量有8萬立方的大水塘,取名“斗天水庫”。去年11月小農水項目實施后,全村群眾集資投勞達360多萬元。一些未安排進項目的小農水,群眾也自己籌資動手干。6組的一口塘未納入項目,村民何文發牽頭,發動這口塘的用水戶34戶群眾,共集資8.6萬元進行整治,將這口蓄不了多少水的“盆子塘”整治成可蓄水1.2萬立方的標準塘。在這個村,群眾自發整治的山平塘就有4口。
當聽到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的精神時,周瑜良說:“這是一個好消息。政府加大了投入,群眾就會干得更起勁了。”
富順李橋鎮川主村:鎮溪河水變清了
2月19日一大早,富順縣李橋鎮川主村的羅光蓮與丈夫徐必雄一道,順著鎮溪河泛舟。河水清清,竹樹婆娑,十分美麗。然而,羅光蓮在意的卻是那些水上漂浮物。他們夫婦是這段3公里河道的清潔管理員。
見到塑料瓶和其他白色垃圾,即刻用網兜撈上船。雖然每月只有300多元的工資,但羅光蓮從未因此懈怠。兔年春節,從大年初一到十五,羅光蓮夫婦未休息過一天,每天要巡河兩次,保證水面的清潔。
鎮溪河流經富順縣6個鄉鎮,是縣城及沿河鄉鎮20多萬人的唯一飲用水水源。近年來,鎮溪河的污染日益加劇。
“必須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否則,20多萬城鄉群眾將無水可飲,”富順縣水務局人士說。
一場拯救鎮溪河的行動開始了。縣上出臺了鎮溪河飲水水源保護管理辦法;沿河的垃圾堆開始清理,新建了一批垃圾處理場;沿河場鎮建起了雨污分流管溝和化糞池,禁止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一批養殖場被遷走,河里的養殖網箱被取締;縣上與沿河鄉鎮及村簽訂了河道清潔管理責任書,并由縣上出資,在每個村聘請了1到2位河道清潔管理員。
“為保護鎮溪河,縣財政投入400多萬元,加上各鄉鎮,總投入上1000萬元。”縣水務局人士介紹。
在精心呵護下,鎮溪河變清,水質明顯改善,現常年穩定在三類。
自貢缺水。2010年,該市共投入各類資金1.2億元、人力3萬多人次,新改建城鄉供水管道150公里、農村供水工程15處,解決12.84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市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和榮縣污水處理廠按計劃順利推進,城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取締江河網箱9877口,治理河道30公里,清撈水葫蘆等漂浮物3.2萬噸。
“省委1號文件要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劃定了三條紅線,這無疑對保護水資源、優化水環境起到非常有力的保障作用。”該市水務局水政科科長李俊說。
文件聚焦
□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全省各級都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其中市、縣兩級的30%由省統籌,省統籌部分主要用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省級財政水利專項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專項資金規模。
□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完善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農村水利建設新機制。
□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劃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劃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
□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專家聲音
郭曉鳴(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新一輪的水利建設,四川應有選擇。丘陵地區為四川農業發展的重心區,水資源短缺矛盾最為突出,應把水利重大項目盡量向這些地方傾斜。要高度關注渠系配套建設,創新投入機制,強化水利設施管理。努力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的戰略目標。
應當深化改革,探索市場化的水資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市場,鼓勵節約用水,讓單位、企業和農民的節水行為通過市場交易得到補償,形成節約用水的市場基礎。
高鑌(省水利廳水政水資源處長水利部水資源論證專家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我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這是我省將要長期面臨的基本省情。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是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時,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水資源承載能力不相匹配等問題也日益顯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配置工作難度之大、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
省委出臺1號文件,要求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建成水資源配置調控、水利防災減災、糧食安全、民生水利、水生態安全、水利科技支撐六大保障體系。文件還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舉措,特別是明確提出要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水利投入不足的問題。文件要求嚴格水資源管理,劃定水資源管理“紅線”。我們相信,按照省委1號文件精神,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將基本得到保障,城鄉居民將普遍享有安全清潔的飲用水,節水型社會格局將基本形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 上一篇:污水處理設備自清洗過濾器是首選
- 下一篇:北京度無雪冬天 保護水資源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