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能力建設助推湖南湘潭科學跨越發展
近幾年來,湖南省湘潭市環保能力建設搶抓“兩型社會”建設機遇,正朝著“兩型社會”的科學發展之路邁進。2008年12月,建成湖南省第一家集環境監測、監察、應急、科研于一體的湘潭市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我市率先在全省提前完成二氧化硫、砷和鎘三項 “十一五”減排目標;率先在全省完成城鎮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率先在全省建立第一個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率先在全省開展環保國際合作,與美國環保協會、德國環保協會開展了溫室氣體減排課題交流研究、與日本環境省開展了“中日污染減排與協同效應”湘潭示范項目的合作。全省節能減排現場會在湘潭召開,全國環境監測現場會議在湘潭召開。在即將召開的的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我市環保局將作為全省地市級唯一一家“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獲得環保部的表彰。光明日報、香港鳳凰衛視、中國環境報等一大批主流媒體相繼對我市環保工作進行了采訪報道。
湘潭環保已成為湘潭兩型社會建設的一大亮點和參觀點,我市環保事業的強勁發展態勢,有力推動了“兩型社會”建設和發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堅持“為發展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為百姓創造更好的環境質量,為企業提供更優的環境服務”,著力突出“四個并重”:
一、硬件建設與軟件保障并重,夯實環保能力建設的基礎
近年來,我市抓住國家加大對環保投入的大好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大力支持,提出“走出湘潭抓環保,跳出環保抓環保”,大膽改革環境監管模式,逐步構建了“天、地、點”、“水、氣、聲”的立體環保管理新模式。一是加大了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環保資金支持,近五年共爭取環保能力建設資金2000余萬元,連續五年市財政共撥款2500萬元投入到湘潭市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從2008年開始,市人民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設立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對全市減排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進行獎勵。設立3000萬元新工業化引導資金,加大對企業污染減排技術改造和產品應用推廣的扶持。“十一五”前三年,我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電廠脫硫膏綜合利用、電化環保二期及熱電聯產等十大重點環保總投資達29億元。二是健全了監管網絡。我市以應急指揮中心為載體,初步建成了環境應急監控網絡、環境監測中心、環境宣教網絡三大網絡體系。通過這三大體系,可對空氣環境質量下降、湘江水質超標和企業超標排污等情況啟動應急報警系統功能;對1個河流斷面、5個污水處理廠、6個大氣環境質量監控站、41套廢水、廢氣監測系統的24小時在線監控;對廢氣排放、建筑施工和交通噪聲等污染源進行適時圖像監控,從而真正實現湘潭環保的“數字化”管理。大力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市環境監測109項拓展分析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分析項目成為省環境監測地方標準,并榮獲湘潭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長株潭環境保護警示教育示范基地”還借助影視圖文宣傳、實踐拓展等途徑普及環保知識,為廣大市民生動形象地了解和支持環保工作提供了良好平臺。三是挖掘了隊伍潛力。我市堅持不懈的狠抓隊伍建設。首先,積極引進優秀人才。近三年環保系統通過公務員招考等方式引進了35名環保相關專業人員,去年又引進了6名,大大提高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其次,加強培訓引導。嚴格落實業務培訓、人才輪訓、三級站技術培訓制度。先后組織人員參加了環保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部門舉辦的培訓達20余期,近200人次。再次,加強典型引領,大力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組織開展“技術帶頭人、技術骨干和技術標兵”評選活動,增強干部職工的事業心和創新精神。一大批20多歲,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年輕人走上了中層干部崗位,現在我市環保局中層干部平均年齡35歲,多名業務精英、技術能手脫穎而出,在2010年全省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中,我市選手獲得了個人和團體兩個第一的優異成績,此外,已向省環保廳輸送了9名技術骨干,人才輸送數量居全省首位。
二、強化責任與務求實效并重,明確環保能力建設的落腳點
環保能力建設的落腳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切實保護和改善湘潭環境質量,建設宜居湘潭。一是實行責任倒逼機制。我市將污染減排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守的底線,工作考核結果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凡涉及污染減排工程等重點環保能力建設項目的,實行責任倒逼機制,均列入責任單位績效考核內容,實行市級領導掛牌督辦制度,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二是加大污染減排力度。我市加快重點企業脫硫設施建設,強化了電廠脫硫設施的正常運行監督;加快湘鋼高爐余熱余壓利用工程、湘潭堿業公司造氣吹風氣余熱利用工程建設;我市十大減排工程中的湘鋼工農閘中水回用工程、河西污水處理廠管網截流工程、電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廢水廢氣治理工程均按期完成工程建設。同時加快40余家國控省控企業和重點減排單位在線監控設施的建設,確保治理工程正常運轉。三是推進藍天碧水工程。加快了對湘鋼、鐵合金、電廠等20多家重點企業脫硫設施的建設,通過以獎代投600多萬,完成20多家企業的鍋爐和窯爐清潔能源改造,完成了100余家第三產業的大灶改燃清潔能源,促進了大氣質量的改善,今年我市的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88%,較去年上升3.58%。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及化學品檢查,集中整治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關停重污染企業25家,關停小造紙企業32家,加快了35家重點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湘江湘潭段水質狀況有較大改善,常年達到三類水質,實現了出境斷面水質優于入境斷面水質。同時加強了對關停企業的后續督察,防止已關停企業死灰復燃,還湘潭一片碧水藍天。
三、環保宣傳與輿論監督并重,創新環保能力建設的體制機制
環境問題就是民生問題,我市踐行環保為民,服務百姓,保障群眾環境權益,并將其作為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點。一是帶動與互動并舉。將環保工作指標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從機關到企業、社區、學校等都層層簽定責任狀,做到人人頭上有責任。實行聯席會議制度、法人公開承諾制度及市長約見制度,加強環保工作的協調調度,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二是宣傳與監督并舉。深入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和環境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對那些影響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分批掛牌督辦。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重點排污單位法人向媒體公開承諾制度,對8家沒有兌現承諾的企業,進行誡勉談話,并在媒體進行公開曝光,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還邀請媒體開展“長江環保執法行動”、“零點行動”等一系列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對一些偷排、漏排、污染設施不正常運行的企業進行曝光并頂格處罰。三是嚴防與排查并舉。在抓好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市著力推進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把關“兩高一資”項目,對“兩高一資”項目不予受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對政策措施支持并符合擴大內需要求的建設項目,開辟環保綠色通道,提出并認真兌現“十二項服務承諾”。我市率先在全省開通環保12369投訴熱線平臺,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全年共受理各類環境污染投訴案件477起,各類環境污染投訴處理率達到100%,各類環境信訪案件辦結率達到100%。全年調處較大污染糾紛8起,為人民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20余萬元,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遠期規劃與近期目標并重,推動環保能力建設的科學發展
為認真落實全國第六次環保大會的精神,我市加快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環保發展新道路。一是編制綠色規劃。針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我市會同市發改委,開展了湘潭市重金屬現狀調研,開發和策劃97個重點項目,金額達234億元,以爭取國家大江大河治理專項資金支持。同時,我市還開展農村水源水、地下水調研、土壤污染普查,掌握了農村水質狀況的第一手資料,編制了《湘潭市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提出了選擇植物修復技術作為我市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建議,為我市環境保護和“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撐。二是開展綠色科研。通過環境應急指揮中心的科研機構與美國環保協會、省內高校的合作,構建起全市的產、學、研環境科研體系。邀請美國環保協會專家和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組團來我市開展環保交流研討活動,在發展低碳環保產業上進行合作和技術支持。研究制定《湘江流域長株潭段水環境上下游補償機制》和《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長株潭三市的環保區域合作。率先在全省開展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與湖南永清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湘潭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學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被國家采納。三市創建綠色試點。開展綠色企業創建試點工作,是我市環保創新的一項重要嘗試。2008年,我市聯合金融機構舉辦了“創環境友好企業,樹綠色信貸品牌”推進會,出臺了《關于服務環境友好企業促進綠色信貸的實施意見》,成功促成4個金融機構和企業簽署了總金額為6.4億元的信貸合約。成功促成了湖南省環保裝備制造業基地落戶九華,推進園區環保產業集約發展,打造綠色工業鏈。
- 上一篇:我國水環境形勢嚴峻 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 下一篇:自清洗過濾器選型技巧與安裝注意事項